合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推进|两会声音

发布日期:2024-05-27 02:57    点击次数:15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青少年身心健康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提交一份关于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针对社区在协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等问题。他提出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

  对此,赵长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参与民进中央《关于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的提案》的相关调研中发现,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等发展趋势,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格局亟待建立。”

  50%精神障碍在14岁前发病

  《华夏时报》:最近几年,我们关注到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您关注到社区在协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等问题,请您具体展开谈谈。

  赵长龙:近年来,全社会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方力量纷纷投入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优化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无疑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仍然处于起始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划分、合作方式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导致协同育人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加强。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需要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协作配合,但目前这方面的支持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紧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制约了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时,社会教育资源的完善与规范也是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社会教育资源存在分散、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协同育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不少家长对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认识不足,对依托社会资源教育子女重视不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然而,目前很多家长对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辅助孩子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考核评价机制的缺失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进行评估和指导。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华夏时报》:现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能结合实际举几个例子吗?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助力?

  赵长龙:首先是心理健康问题增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等,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

  其次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尽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但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仍然不足。许多地区和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导致青少年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儿童青少年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有研究发现,50%精神障碍在14岁前发病,而这些小患者大部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岁至16岁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力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0.2%,焦虑障碍4.7%,抑郁障碍3.0%。早发现、早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并不健全,社会认知不足:一些家长、教师和社会公众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往往将其视为“小问题”或“成长烦恼”,忽视了其严重性和影响。因此为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之间相互支持配合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提出了一是成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领导协调机构。二是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经费保障。三是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四是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五是强化社会共育的体系建设。六是强化家庭教育指导考核评价等建议,旨在推动各地区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职责,形成政府主导、相关方协同配合、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铺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华夏时报》: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中,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社区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您觉得哪部分应该作为主导?四者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协同?

  赵长龙: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中,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社区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这些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学校应当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和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的专业力量。心理咨询师和医生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治疗,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他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同时,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

  最后,社区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的重要力量。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等,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此外,社区还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中,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社区都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的主导角色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异。通常,学校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在心理问题干预中起到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则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服务,而社区则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社区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心理干预计划,确保心理干预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同时,四者之间应该及时沟通、反馈和调整,共同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不断完善心理干预工作。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需要学校、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社区共同参与和配合,形成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服务。

  《华夏时报》:您提出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在您看来这几部分工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相关作用?

  赵长龙:社区医生在青少年健康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负责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具备识别和处理青少年危机、风险家庭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能力。这些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是社区医生进行早期干预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很多青少年可能面临心理、行为或情绪上的困扰。同时,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医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危机和风险,就能为青少年和家庭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其次,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和干预能力是对社区医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考验。精神障碍可能表现为情绪、行为、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社区医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识别这些症状,进行初步的诊断,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可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旨在帮助青少年恢复健康、稳定的生活。

  最后,这些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对于识别出的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社区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精神障碍的问题。同样,对于已经诊断出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社区医生也需要密切关注其家庭环境和社交关系,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通过提升这些能力,社区医生可以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华夏时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在已经在一些城市展开了试点。如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全面铺开,是否也能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有所助益?

  赵长龙: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关注个体与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不仅涉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关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而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全体人民心理健康的关心,更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力支持。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全面铺开时,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助益将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等。综上所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全面铺开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产生积极的助益。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支持性的成长环境。